首页 常识

丘壑的意思是什么(何解“胜大丘”)

2024-12-02 11:33:59浏览: 100

——《读书歌》试读

好早以前,就曾听说过一首《读书歌》,据称是苏东坡写的,平实浅白且朗朗上口:

读得书多胜大丘,

无需耕种自然收。

东家有酒东家醉,

到处逢人到处留。

白日不怕人来借,

夜晚不惧贼来偷。

虫蝗水旱无伤损,

快活风流到白头。

我读到的版本有好几个。但大意都一样,只是某些字句略有不同。

比如,"东家有酒东家醉”一句,另一版本则为“在家有酒在家醉”。

“白日不怕人来借”一句,有些版本则是“日里不怕人来借”。

“夜晚不惧贼来偷”一句,有些版本则为“夜里不怕贼来偷”。

末句“快活风流到白头”,一作“风流快活到白头”。

前两年,某博主曾发文,称其乡下识字不多的村夫农妇口口相传的,是只得四句的版本:

“读得书多值大丘,

不耕不种也有收。

日里不怕人来借,

夜晚不怕贼来偷。”

何为“大丘”?有人解释为“物产丰盛的田畴”,某博主就提到其家乡为“桃花驿”,称当地方言“大丘”确实指此。

他说,现在还有人把自家的田称作“扁丘”、“丘畈”的。

他又推定,东坡先生到过桃花驿,在与农人和谐相处之际,写成了这首《读书歌》。

但很遗憾,不少饱学之士,却找不到此诗的出处。其中就包括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先生。他说,据统计,苏东坡诗词共有3460多首,里面好像没有这首诗。

而我呢,则凭感觉,“断定”“可以有”。豪放之人,必有豪放之语,豪放之举。“豪”是大气磅礴;“放”是收放自如。《读书歌》就很有东坡味道——

看得透,看得穿,放得下,放得开。读书为什么?成王成圣?经世济民?神马都是浮云,读书只为那一杯酒……

《读书歌》就好像退隐湖山的避世高人,晴耕雨读之余,自娱自乐的吟唱。

要读懂这首表面浅显、而实质内涵丰富的诗,首句“读得书多胜大丘”,要好好琢磨。其中的“大丘”是关键词。

大丘是什么?我以为,这“大丘”是指宏大的丘壑。

那么丘壑又是什么意思?丘壑,指山峰与河谷;山野幽僻的地方;比喻深远的意境。也特指乡村:幽僻之地。

苏东坡在《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中直抒胸臆:“臣多难早衰,无心进取,得归丘壑以养餘年,其甘如薺。”

朝廷恩准其“得归丘壑”,那等于,放苏东坡回到乡村的广阔天地!

“读得书多胜大丘”:读通读懂“宦海浮沉”这本大书,终于达至人生之大丘壑——高深广阔境界。

“不耕不种自然收”也好,“无需耕种自然收”也罢,都是正话反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难道东坡先生不懂吗?无论在农田劳作,还是在心田修炼,不付出就行吗?

高居庙堂之时,统筹凿西湖、筑“苏堤”;远处江湖之际,则烹煮“东坡肉”,研制“东坡饼”, 游赤壁,登庐山,吟诗填词作赋……

当今因苏东坡之名而彰显天下的历史文化遗址,及各式驰名美食,就是苏东坡当年“读得书多”而得之,不服不行。

“东家有酒东家醉,到处逢人到处留”。正说明苏东坡所到之处,广受当地百姓欢迎!

“白日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惧贼来偷。”经年累月流放,身无隔夜钱,谁来借谁来偷?何怕之有?

“虫蝗水旱无伤损,快活风流到白头”,的确如此。有美人朝云相伴,有美食美酒相随,苏东坡苦中作乐,流放亦风流……

这诗无论横看竖看,都与传统儒家推崇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着根本的区别。

读书多了,境界高了,能否实现财务自由且不论,精神自由,行动自由则是毫无疑问的——《读书歌》的基本格调就是如此。

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无法定论《读书歌》系苏东坡所作,也无关宏旨。

民间流传了这好几种版本,这说明历来社会对其“劝学”功能的认可。至于是东坡先生的真品,还是赝品,抑或高仿品,就不必太较真了。

正如全国各地都有风味各异的“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饼”一样,没必要强行认定哪个最正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