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最近在认真思考转行的各种选择以及可行性,其中关于一级市场部分的一些思考,专门拿出来汇总一下,仅仅是大的思考框架,至于各中细节,鉴于时间有限,同时本人毕竟未身在其中,难免挂一漏万,无论如何,希望给正在迷茫的同行们多少提供些参考。
正文
单就一级市场方向,总体来看,虽然存在普遍的竞聘压力,但就个体而言,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尝试的环节,只是从整个行业角度看很难有哪个环节可以承接投行外溢的大规模从业者。另外,部分环节至少在中期来看也很难称得上乐观,PE、VC尤其明显。
一级市场的产业链不长。从顶端的资本方(国资老爷和民间富豪),到资本管理的市场化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等)、到一级市场融资中介、证券发行中介及衍生咨询机构(FA、投行、审计、律师、公关咨询等)、直到下游甲方的拟上市企业和上市公司。
按业务特征,整个链条可以简单分为三类,一是资金方,LP和GP都归于此类,藉由投向优质资产并退出获利;二是中介方,围绕服务企业客户赚取佣金;三是企业方,自身具备主营业务,目标是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三类中,鉴于现阶段大量外溢的是投行等中介机构群体,如果转向其他中介机构,面对相似的市场环境,依然可能方出狼穴又入虎口。因此下文主要尝试讨论继续留在投行,以及向上游(主要是投资机构),以及下游(主要是CVC、证代和董秘岗)的大方向。
1、继续留在投行领域?
我在金融投行人本就不该拿那么多工资中已经作出判断,目前虽然行业内处于产能过剩持续出清阶段,但是“只要未来的市场机制不发生颠覆性、根本性改变,在这一大前提下,那么企业通过一级市场进行融资促进发展的需求,以及投资者寻找优质标的、获取回报的需求就一直存在。投行作为一级市场的融资中介,只要能发挥其职能,对市场就存在价值。”
不发生颠覆性、根本性的改变,主要指制度层面一级市场的大框架不改变,仍然存在一级融资市场以及一级进入二级的股票发行制度,而不是狭义的所谓保荐制还是通道制、核准制还是注册制甚至退回行政审批制。原因在于,即使假设回滚至行政审批,行政机关自上而下进行上市指标配额,也仍然需要一批人履行推荐职责,背后根本的动机在于可追责、有人背锅。没有市场化机构背锅,难道让地方大员认下企业辨识不明的罪过吗?
在此前提下,将导向两个结果。
一是行业需求始终存在,从业者也就始终存在。回顾大陆投行发展史,可以发现自证监会成立之初甚至成立前就已经存在如今很多赫赫有名券商的影子,如申银、万国、海通、君安、中信等。
二是市场萎缩趋势下,长尾投行机构将持续出清。在金融投行人本就不该拿那么多工资中已经列出数据,大陆上市公司数量规模基本已经与美国相当,再叠加近百家持牌机构、保代人数暴增。在没有大规模增量市场的情况下,池水现底而鱼愈多,如何持久?如此马太效应加剧,长尾机构及其从业者必然持续出清。人总是在意脸面的,目前距离政策剧震仅半年,时间还不够。随时间推移,当逐渐有机构总部层面转变观念,意识到保荐牌照没有保留必要,才会迎来行业内最严重的雪崩。
如果市场按这个方向持续发展,从长期看,要想留在投行,只有在头部机构才有意义。
如果继续留在长尾机构呢?当然,长尾机构不是必然全部消亡的,从市场规律上看不会。即使垄断严重的行业,市场上也总有少数中小型竞争者存在。人数少成本负担低,只要能长期自负盈亏,可能会活着;也有可能精品机构在竞争中存在其独有特色,切中特定客户群体痛点,日子可能过得还不错。不过何谓“精品”?何谓“特色”?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清晰的路径,也没看到哪家所谓精品机构确实存在独特的打法和特色的服务能力。
最大的问题是,没人知道终局上哪家长尾机构会活下来甚至翻身。对大概率面临的是不知何时被裁,以及长期仅仅维持饿不死的程度,如果可以接受,就留下来吧。
2、上游资金方,是好选择吗?
单纯从与投行的相关性和契合性上,似乎上游资金方,主要是PE、VC机构似乎是比较容易想到的去处,也是目前投行人员简历踩踏的重灾区。但从长期看,或许也并非一个好选择。
从管理人数量看,目前机构也是出清状态。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共47家股权基金管理人完成登记,相比于2023年同期的219家降幅近八成;同期注销机构数量达到604家,约为当期新登记管理人数量的13倍。
从一级市场投资数量看,逐年减少明显。根据IT桔子看,2021至2024年7月,每期分别为8369、6421、5199、3254件,萎缩明显。
2021年以来一级市场投资事件萎缩明显
这种出清可能来自于募资和退出难。毕竟根源上看,资金获利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IPO市场,没有IPO就很难退出,基金很难获利,传导到资金方,收益远远不及预期自然不愿再出资。
2021至2024年730发生的IPO、并购、股权转让类“退出事件”,这里搬运文艺馥欣两张图,制作精美,内容直观
这里可以明显看出,IPO市场政策骤然缩紧极大地影响了创投行业。
另外,在此现状的基础上,随着19年以来注册制大放水,至今已有四五年时间,大规模的对赌回购期限到期,随着目前某南方颇有名气国资机构以公开招标方式展示其向回购对手方开炮的态度,后续采取类似手段的机构必然会越来越多,真正能靠回购条款司法途径收回本钱的,不知能否有十之一二。
鉴于上述因素,虽然目前PE、VC们还在招人,但是一来门槛逐渐提高,二来中短期内投资机构也会逐渐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虽然条款上一般会有保底管理费,但LP方面,尤其国资是否就条款寻求再协商也未可知。在投资机构募资、退出两个关键环节受影响的背景下,裁员降薪的气氛也可能逐步蔓延。当然,如果能在国资机构中找到工作,稳定性上还是会有一定保障。
3、向下游企业方流动,CVC或董秘/证代岗如何?
先说CVC。
CVC运作的出发点是业务逻辑,无论横向扩张规模、纵向延伸主营产业链,还是生态圈式的并购扩张主营相关业务领域,皆立足于业务,对IPO的依赖度相对较低。因此按理来讲是个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细分岗位。
但最大的问题是,CVC领域容量过小,根据水母研究的数据,“2012年至2022年,CVC机构的设立数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631家发展到2022年的747家年复合增长率为1.70%。”CVC相关岗位或许确实可以积极尝试,只是相比投行行业外溢人员的规模,必然远远无法达到承接的作用。此外,CVC岗位或许会面临不小的竞聘压力,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于高年级PE、VC从业者、同行,以及高学历应届竞聘者。
关于董秘/证代。
如果希望以董秘为目标尝试转型,按理想状况不仅需要信披合规能力,还需要很强的资源整合、市值管理能力。当然,这两点都能做好的董秘即便上市公司中也是凤毛麟角。
在上市公司的话,年轻投行同事如果寻求岗位可能更多更有可能的是证代,但即使如此,能获得上市公司的工作岗位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想来也不易了。在拟上市公司担任类似董秘的角色,目前环境下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主要在于选择范围上,在现今环境下仍开放董秘岗位的拟上市企业,企业本身质地就很高,选择董秘的门槛相应非常高的。再加之目前的审核逻辑已逐渐混乱,曾经的经验在失效,一些各方面看起来都还不错的项目照样会被毙掉。因此选择拟上市企业董秘岗位,即使度过竞聘关,赌命成分也在增加。
当然,如果能够符合条件,最终辅佐企业顺利上市,就像巴菲特“打孔理论”一样,足可以称得上是人生投资中打下的一个成功的“孔”了。
4、结论
大体梳理下来,对于优秀的同行而言,如继续选择在一级市场谋求出路,无论继续留在头部机构,还是转向上游投资机构、下游企业都有生存空间。只可惜大部分普通从业者要想找到安身之所看起来仍然困难,至少目前没有看到能够普遍承接投行外溢从业者的空间。
或许可以考虑彻底转行?这想必需要莫大的勇气。
为什么现在房子没阳台(为什么现在新房不建设阳台) 国家规定不让建设阳台以前很多楼盘都是利用阳台出挑半面积来增加套内面积当作福利甚至直接算入套内面积卖钱,对于开发商来说这部分没有税不计入总面积,相当于白拿到的,新规范实施后,有些城市还出台了地方规范,要求阳台面积不得大于多少多少平方米,有些城市要求阳台必须在主体结构内,有些城市要求阳台必须全包。2、高
为什么酒店的床单都是白色的(酒店床单和毛巾几乎总是白色的原因) 床单有多种颜色和面料,从灰色到红色再到蓝色。浴巾也是如此。你自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或者你可能认识一个在他们的亚麻布上保留流行颜色的人。但是当你去酒店时,通常不会有很多种类。被子可能是五颜六色的,但床单和毛巾几乎总是白色的——明亮的高功率白色。考虑到酒店白人穿很多衣服这一事实,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虽然
床单为什么会变黄怎么样弄掉(为什么男生的床单容易发黄?) 说到床单发黄的问题,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脏了?”其实,床单发黄的原因可不只是脏,它和生活习惯、体质、季节都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床单特别是男生的床单容易发黄,如何判断皮肤是否被螨虫侵扰,以及冬天到底多久洗一次床单才合适。为什么男生的床单容易发黄?很多人觉得床单发黄是因为没洗干净,
为什么笔记本触屏失灵(笔记本触摸板用不了?) 完蛋了,触摸板动不了了,这怎么搞?鼠标是好的,这下玩完了,触摸板坏了。从小不学好,长大修电脑,今天来盘一下联想的拯救者。刚清完灰,但是我发现进系统之后触摸板怎么动都动不了,难道触摸板坏了?鼠标看一下,鼠标是正常的,这怎么搞?清了灰之后排线我记得全部插牢了。之前触摸板也是可以用的,注意看一下,F1到F
主卧为什么不宜外人睡呢(夫妻的床为什么不能让第三个人睡?) 在外面打拼了半辈子的小两口通过积攒,终于在城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家,但是谁家都会有来客人的时候,比如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闺蜜等。如果房间不够住你会腾出你俩的房间和床出来给他们住吗?为什么有些夫妻俩宁愿吵架也不愿意腾出自己的房间来让他们住?会引发夫妻感情不和夫妻共同的卧室睡的大床属于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