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毛泽东诗词长征精神赏析)

2024-12-03 09:42:07浏览: 100

伟大诗人毛泽东,作为军事统帅,他的不少诗词名篇,都是在长征途中创作的,这里,笔者仅以其中几首为例,对毛泽东诗词的长征精神进行赏析。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军事统帅毛泽东在征途创作《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三首小令,描写长征途中的山,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风骨。高山形象,是红军形象的象征,也是诗人宏大的胸襟抱负的写照。人民领袖毛泽东,通过精巧艺术构思,让高山与红军战士在气势气概气质诸精神方面,获得内在联系与沟通。《十六字令三首》既是咏山交响乐,又是红军战士的英雄史诗。三首小令,三个侧面,三个特点,尽显高山雄姿、高山野趣。第一首小令,诗人引一首民谣作注,民谣用“离天三尺三”形容山之高,“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然而,红军战士却“快马加鞭未下鞍”,展示了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第二首小令,“山,倒海翻江卷巨澜”,描绘山之庞大、山之磅礴、山之险峻,千山万岭起伏,势如江海倒翻,“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反衬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第三首小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毛泽东把林立山峰比作宝剑,高峻峭直山峰,像一把把锋利无比的长剑刺向天空,描写山之坚、山之固、山之强,实质上是衬托红军崇高的理想,坚韧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七律.长征》是长征的史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长征途中的各种艰难险阻,用生动典型的事例意象,高度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全诗的统领,开门见山,直白语言,豪迈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颈联承接“万水”,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似乎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诗人把寒冷的江水写得如此温暖,压抑不住胜利的喜悦。诗人把泸定桥高悬在湍急的河面的铁索写得寒光闪闪,让人联想大渡河战役的惨烈场面。一“暖”一“寒”,对比强烈,既是客观现象,又是诗人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无畏。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表现红军长征精神:“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清晨,诗人在苍茫云贵高原,大风吹过,置身此地,感觉无处不在的西风。故这首词以“西风烈”起笔,用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别开生面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悲凉的氛围和基调。第二句“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之大,传得清晰悠远,声声感人的雁声,引得诗人抬头远望,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晨月之光,皓洁如霜,意境浑然,景致动人。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大意是,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诗人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大雁往南飞的情景,用“望断”抒发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又展现了长征走上胜利坦途的豪情。全词大气磅礴,雄浑豪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相关推荐